当前位置:周公解梦 > 宗教 > 把印度瑜伽介绍到西方的第一人:辨喜

把印度瑜伽介绍到西方的第一人:辨喜

时间:2019-01-03 08:57:30   来源:周公解梦

  谁是辩喜?

  辨喜,英文名:Swami Vivekananda斯瓦米·维韦卡南达(1863~1902),又译斯哇密·维韦卡南达。原名纳兰德拉那特·达泰,法号辨喜。他生于加尔各答,属刹帝利种姓。他是印度近代哲学家,社会活动家,印度教改革家。

  从1933年在美国芝加哥参加世界宗教议会到1902年在加尔各答离世,辨喜的生命旅程就像一颗流星,短暂,却发出耀眼的光芒。他是第一个把印度传统哲学思想和瑜伽修行介绍到西方的先驱者,其著作已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在西方世界广受尊崇。

  曾任印度总统的拉达克里希南(Dr. Sarvapalli Radhakrishnan)这样评价辨喜:“他体现了这个国家的精神。他是它的崇高理想及其实现的象征。这种精神通过我们信众的圣歌、我们智者的哲学和我们普通民众的祈祷表达出来。他是印度永恒精神的表达者和代言人。”

  法国著名文豪罗曼·罗兰曾在其《辨喜的生平与言教》中曾这样描绘辨喜:“他身高5.85英尺,肩阔,胸宽,体格强壮,确切地说是有些笨重,他的手臂肌肉发达,显然受到各种运动的锻炼。他具有橄榄色的皮肤,丰满的面孔,宽阔的前额,坚固的颚齿,一对漆黑而又迷人的眼睛还带有沉重的眼皮,它的形状不禁使人想起印度古典的莲瓣。”

辩喜(斯瓦米·维威卡南达SWAMI VIVEKANANDA)

  辩喜(斯瓦米·维威卡南达SWAMI VIVEKANANDA)

  师从罗摩克里希那

  辨喜(Vivekananda,1863-1902)原名那兰特拉纳特·达特(Narendranath Datta),辨喜是其法名Vivekananda的意译,这个名字是他于1893年到国外后开始使用的。

  辨喜于1863年1月12日生于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家庭,属刹帝利(武士)种姓,父亲是受过西方文化熏陶的自由主义者,母亲是一位虔诚的印度教徒。辨喜童年时十分顽皮,特别喜爱骑术、游泳和摔跤。1883年毕业于印度加尔各答省立学院,第二年又转入市立学院攻读法律。大学期间醉心于西方哲学和逻辑学,曾把斯宾塞的《论教育》和《基督的模仿》译成孟加拉文,接受了无神论思想。另外,还一度参加过当时颇有影响的梵社的宗教和社会改革活动,但因该社“只能自助而不能助人”而退出。

  虽然辨喜对印度的一些本土制度存有怀疑和鄙视,但对印度传统伦理敬重有加,对印度圣人也极为仰慕。1881年的某一天,辨喜在几位朋友的陪同下从西门进入室利·罗摩克里希那的房间。罗摩克里希那仿佛看到了注定能把他的福音传遍全世界的人,情不自禁,泪流双颊,说到:“你姗姗来迟!怎么忍心让我如此苦苦等待。我的耳朵几乎听不到凡俗之人的聒噪。我多么盼望把我的心思吐露给能感受我内心深处体验的人。”接着,罗摩克里希那站在辨喜面前,两手交叉,开始向他讲道:“主,我知道你是古代的圣贤那罗(Nara)——那罗延天(Narayana)的化身,投生世间是为了消除人类的苦难的。”

  辨喜向罗摩克里希那提出了让自己困惑已久的问题:

  “您见到上帝了吗?先生!”

  “是的,我见到上帝与见到你一样,只是更为强烈一些。人是可以见到上帝的;不仅可以看到,还可以与他谈话,就像我正在与你谈话一样。但谁又会在乎这些呢?人们为妻儿,为财富而泪流满面,谁会为上帝而热泪盈眶呢?”罗摩克里希那的话深深地打动了辨喜。告别前,他向罗摩克里希那保证,他会很快再来看他的。

  关于对罗摩克里希那的第二次访问,辨喜有过以下叙述——

  我发现他(指罗摩克里希那)独自坐在一张小床上,看到我很高兴,亲切地叫我坐到他的身边……但一眨眼的功夫,把他的右脚放在我的身上,这使我立即产生一种新奇的体验。我睁开眼,看着墙壁和房间中的一切正快速旋转并且消失到虚无之中,整个宇宙连同我个人都正消融到裹挟一切的虚无之中!我非常恐惧,想到我将面临死亡,因为个人的消失意味着一切的消失。情不自禁地叫道:“您对我干了些什么?我父母尚健在!”他听了我的话,笑声朗朗,轻轻地抚摸我的胸说:“好了,现在可以平息了。一切都会及时到来的。”’他一说完这句话,我的新奇的体验便即刻消失了。我的神和我的身体重新合一,我又回到了我自身,并且发现屋内屋外都与以前一模一样,没有变化。”

  几天后,辨喜第三次访问室利·罗摩克里希那,这次访问完全消除了他的疑虑,尽管此后过一段时间,他才真正接受罗摩克里希那为他的灵性导师和朋友。

  罗摩克里希那虽然来自偏远的孟加拉农村,并且是个文盲,但他打破不同教派藩篱而着眼本质的传奇性的灵性实践,以及对深奥哲学深入浅出的理解和阐述却让辨喜深深折服。罗摩克里希那的出现,使辨喜的人生开始发生重要的转变。

  托钵僧的游历 21岁,辩喜在大学读书时,父亲的离世和破产使家庭限入不敷出的境地,辨喜为了寻找工作曾饱受社会的歧视和冷淡,常常衣衫褴褛忍饥挨饿地漂泊街头。辨喜在后来的回忆中提及这段经历时说:“我由于饥饿而濒于死亡。我光着脚从一个办事处晃到另一个办事处,但到处遭到拒绝。我亲自体会到了什么是人类的同情。这是我第一次与现实生活的接触。我发现在这种生活中是没有贫弱者、穷苦者和被遗弃者容者之地的。……这个世界在我看来似乎是一个魔鬼的创造物。”

  大学毕业后,辨喜原本想作一名法官,在罗摩克里希那的影响下,决心献身于印度的宗教和社会改革运动。

  1888至1894年,辨喜以托钵僧的身份开始游历印度。在这次漫长的旅途中,辨喜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挣扎在生死线上的贫穷农夫,也有富裕的王子,有只为生计劳碌的底层百姓,也有伟大的圣哲。与底层百姓的广泛接触使辨喜对贫穷苦难的生活更加有了感同身受的体恤之情。在此期间,也熟悉了印度各地的风俗习惯并学习了印度的多种地方语言,并在游历途中向几位圣哲学习瑜伽经典,耆那教经典和伊斯兰教教义。

  辨喜越是思考政治上被征服、经济上衰退的悲哀的土地,以及在文化上迷惑的印度人民,他就越是强烈地感到有一种内在的动力促使他越洋到彼岸去发现减轻印度人民苦难的方法和途径。

  事实上,早在开始全印的游历之前,辨喜已经萌发了去西方的念头。1891年,辨喜听说了1893年将在美国芝加哥召开世界宗教会议的消息。1892年10月底,辩喜向迈索尔的土邦主陈述了他的抱负:印度需要西方的现代科学观念和一种根本的变革,而把印度的哲学与精神真谛介绍到西方是印度的义务和责任,他有志于到美国去把吠檀多的思想传播到西方。

你可能感兴趣的:

  • 恒河女神GODDESS GANGA
  • 伊斯兰奇迹
  • 清真标志进入各行各业
  • 见忍法师
  • 体光老和尚开示录
  • 薄伽梵歌 13-15章节
  • 本焕长老 舍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