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周公解梦 > 宗教 > 印度教与印度伦理道德

印度教与印度伦理道德

时间:2019-01-03 08:57:30   来源:周公解梦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印度教的渊源以及对印度社会伦理道德的巨大影响,提出:印度教是印度最大的宗教,印度文化就是宗教文化,更是印度教文化的观点。学者们一般将印度教称之为“道德宗教”,可见印度教对印度伦理道德的影响之大。一方面印度教的教义和训诫成了一种强化意识形态的宗教道德,另一方面印度教对印度伦理道德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 印度;印度教;伦理道德

  人们一提到印度,往往想起佛教。的确,佛教是发源于印度的一种宗教,它在历史上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少国家的社会文化影响很大,但佛教并非是印度的唯一宗教,更不是当今印度的主要宗教。现在印度,除了佛教以外,还有伊斯兰教、基督教、耆那教、锡克教、拜火教、印度教等,而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还是印度教。印度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发源于古代印度河流域,具有近4000年的历史。信徒超过人口的82%,也就是说多达8亿以上的人口信奉该教。[1]

印度教众神

  印度教众神相

  印度教是多神教。据说印度教的神有3.33亿之多。[2]印度教经典繁多,教义十分复杂,它既有崇尚神明的理论,也有一些无神论的思想。它既是一种禁欲的宗教,又是一种纵欲的宗教,而在实际生活中,它则变成一种哲学、一种生活方式和一种风俗习惯。正如马克思所说:“这个宗教既是纵欲享乐的宗教,又是自我折磨的禁欲主义宗教;既是林加(男性生殖器)崇拜的宗教,又是扎格纳特的宗教;既是和尚的宗教,又是舞女的宗教。”[3]印度教的组织形式比较松散,但它有一种独特的社会组织形式,即所谓的“种姓制度。”这种制度的典型特征是,社会分隔、等级制度、饮食与社交限制、不同集团具有不同的世俗和宗教权利、职业世袭以及内婚制的顺婚制(即高等种姓的男子可娶较低种姓的女子,反之则被视为大逆不道)。

  印度教主要流行于印度和其他南亚国家。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它的一些新兴教派传入欧美各国,在西方也有广泛的传播。从信徒人数来看,印度教可与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相媲美,它虽然是地区性宗教,其信徒人数低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但是却远远超过佛教,可以算得上是世界第三大宗教。据1996统计,世界上信奉基督教者为19.55亿,占世界总人口的33.7%;信奉伊斯兰教者为11.27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9.4%;信奉佛教者为3.11亿,占世界总人口的6%。然而,印度教的信徒却有8.36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3.6%。[4]

  和其他宗教相比,印度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意识形态和社会现象。它在信仰和实践方面都显得那样光怪陆离、纷繁杂多、甚至自相矛盾。实际上,印度教是一个由多种宗教信仰、民间习俗和生活方式相糅合的综合体。据说,19世纪英国殖民当局曾用20年的时间对印度教作了系统的调查,最终却没能给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当年英国外交部宣布:对印度教无法下一下准确的定义,它既是有神论的宗教,又是无神论的宗教;既是多元论的宗教,又是一元论的宗教;既是禁欲主义的宗教,又是纵欲主义的宗教;既是宗教信仰,也是生活方式等等。英国人的这个结论,足以说明印度教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曾对印度古代宗教和文化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他对印度教的评论是这样的:“作为一种信仰来看,印度教是模糊的,无定形的,多方面的,每个人都能按照自己的看法去理解。要给它下一个定义,或者用这个词的普通意义来实在明确地说出它是否是一种宗教几乎是不可能的。在它现在的体系中,甚至在过去,都包含着多种的信仰和仪式,从最高的到最低的,往往相互抵触,相互矛盾。”[5]

纵欲的印度教

  这是印度卡朱拉霍神庙上的性爱雕塑

  印度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意识形态和社会组织的综合体。它的思想信仰、祭祀仪礼、道德戒律、修习实践、社会结构和制度等方面都有许多鲜明的特征,这些特征使印度教区别于其他宗教,也使它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宗教体系。因此可以说,印度传统文化是以印度教文化为主体,以印度各宗教文化为核心,价值取向标准是多种文化的综合体。对此,祖籍为江苏无锡的台湾学者糜文开,曾留居印度达10年,曾任职于印度国际大学哲学院,对印度文化研究颇有造诣,他指出,印度文化有两个最大的特点:“第一,我们要知道印度文化以宗教为中心。我曾说过:‘印度民族是一个宗教的民族,一切政治法律,学术思想,生活习惯,道德观念,都包容在宗教的范畴中。’———其实印度只有宗教,没有民族。在印度不同的种族,只要信奉同一的宗教,就会形成一个民族;而同一种族的人,信奉了不同宗教,便会变成不同的民族。第二,我们要知道印度文化以神话代历史。因为印度文化以宗教为中心,所以印度自古以来,只有神话,没有历史,和我国注重历史事实的记载,而对神话采取保留的态度大异志趣。[6]”

  印度教就发端于公元前2000年雅利安人的迁徒浪潮。早在哈拉帕文化时期(约公元前2500——1750年),印度已经出现了属于图腾崇拜的原始宗教,公元前2000前中期,当雅利安人赶着牛羊从波斯地区进入印度西北部地区后,印度进入吠陀时期,当时信奉的神少者说有33种,多者说有3399种。[7]雅利安人直到公元前16世纪才开始定居于印度河流域,并于公元前1000年左右逐渐形成以吠陀书为典籍的婆罗门教;其后演变形成的印度教及以其为主导的宗教哲学在印度文化中就显示出异常突出的影响作用。[8]

  世界上各国教有自己的原始宗教,可没有那个国家像印度那样,使古代的原始宗教在现代生活里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如古代婆罗门教祭祀万能的意识,几千年来都影响着它的教徒的宗教生活,到现代,祭祀的风气不仅盛行于社会,而且深入到家庭。结婚前就有受胎礼、成果礼、出胎礼、归家礼、结婚礼等;结婚后有满月祭、祖先祭等多种祭祀。这样多的祭祀现在已成了民间风俗礼仪,这足见印度教影响之大。即使在现代,印度教也有重大的发展,在印度19世纪初的宗教和社会改革运动及20世纪初的民族民主运动中,印度教又获得复新。[9]所以,有的学者认为:“印度的宗教哲学是印度文化的灵魂。”当然它必然是印度伦理的来源。印度教这个名称是进入印度的外国人,特别是西方人确定的,印度人自己并不这样称呼。他们认为自己的宗教是自古以来就和婆罗门教一以贯之的。所以印度古代的伦理观念则多带有相当浓厚的宗教色彩。也可以说,印度古代的伦理观念,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在印度的宗教哲学之中,现在仍然如此。

  宗教是人类文化现象之一,其历史久远,分布普遍,影响深广。宗教与人类生活紧密相连。人类文明的各个部门,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从哲学思想到文学艺术,从政治经济到文化教育,从伦理道德到风俗习惯,从科学理论到音乐、美术、建筑以及舞蹈等,无论是社会的价值取向,还是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同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千世界非常复杂,要理解这个世界,首先要理解人。理解人,就必须考察其一切活动,而在一切活动中,宗教起着直接影响,有时甚至是核心作用,尤其像印度这样的国家更是如此。当我们了解印度社会和各民族或各地区的文明或文化的时候,不能不注意它们与印度教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在。印度人对本国的宗教众说纷纭,的确,要给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是很困难的。印度学者认为宗教(dharm)不等于英文词Religion,认为两者是有区别的,此说不无道理。宗教是历史的产物,至于它在历史上起过什么样的作用,暂且不谈,但它带来的一些文化,不少是有用的,特别是对人们的伦理道德的影响在印度更为突出。

  宗教有自己的功能和特征,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尤其像在印度这样的国家里,这点恐怕是公认的。印度教有非理性和消极的成份,这是事实;除此以外,还有科学的可取的一面,这也是事实。因为恩格斯早在一百年以前就指出过,佛教有辨证思想,其它宗教也有类似情况。“宗教也和科学、哲学、艺术一样,不是一时冲动或则愚昧无知的产物,而是人类有了问题并作了思考的产物。”[10]印度教正是如此,我们对宗教也必须作如是观。一个宗教的教义和训诫,在信徒看来至高无上,信徒们必须遵从,视为一个人的必备品质和修身养性的重要条件,如若违抗,轻则受到谴责,重则受到惩处,印度教在这方面表现尤为突出。这样,教义和训诫成了一种强化形态的宗教道德,约束人们思想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所以宗教是一种道德;宗教力图以神的观念解释世界,解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宗教又是一种哲学;宗教的礼仪也有所区别,不尽相同,但都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或人生的不同阶段有着繁多的规定,起约束作用,有的涉及到人的出生、入学、结婚、丧葬等。有的涉及到起居饮食,男女私事,社会交往等。因此,宗教也是一种礼仪,不可胜数。这些禁忌都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直接关系,诸如婚姻禁忌、饮食禁忌等等,人们的信仰不同,生活习俗有别,所以人们在选择配偶和结婚时往往有种种考虑。为了所谓的婚姻吉祥,家庭和睦或生活方便而流行着一些禁忌,但是由于过分强调某些禁忌而顾及其它,也会给青年男女的择偶、结婚带来困难或不便,甚至造成不幸的悲剧,不同种姓的人结婚困难就是一例。这样说明,禁忌与宗教信仰、伦理道德有密切的关系。

  伦理道德是人类社会中为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行为规范或准则。它主要是通过社会舆论和各种教育使人们具有善与恶、荣与辱、正义与非正义等观念,形成一定的习惯和传统,从而指导和制约人们的行为。人在社会生活中,就必须建立一定的行为规范来协调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之间关系,于是就产生了道德伦理。在人类历史上,自宗教产生以来,宗教内部为了调整人与神、人与人的关系也形成了严格的教规戒律,这些教规戒律实际上就是被神化了宗教道教,这些宗教道德同样也反映了世俗的行业规范,必然对世俗社会的道德伦理发生重要的影响。

  在印度的这个特殊的国度里,宗教(主要是印度教)对道德伦理的影响就更为突出。印度近现代历史上甘地所领导的民族解放运动,国内外学者把它称之为“宗教道教型”的民族主义,可见印度教对印度社会的伦理道德影响是多么深刻。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讲,印度教的道德规范就几乎成了全社会的道德规范。甘地把印度教就直接称之为“道德宗教”。例如,早在奥义书时代,印度教就提出了“业报轮回”的学说。此学说的核心是:一个人死后是升天堂还是下地狱,取决于他生前所做的业(即行为),做了善业死后就有善报,做了恶业死后就有恶报。这实质上是一种伦理学说,它鼓励人们一生积德行善,不做恶事,以求死后升天堂。这种道德观念在印度教徒心中是根深蒂固的。

  印度教不仅仅是一种精神力量,而且也是一种社会力量。它有自己的教派、社团、神职人员、种姓制度及管理机构等等,从而严格地控制着千百万信徒群众的思想和行为。因此,印度教与印度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在维护社会秩序、协调社会关系、平衡社会心理、推动或抵制社会改革方面都会发生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对印度伦理道德更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完】

  (配图:印度之窗,原文作者:刘海玲,陕西大学中东研究所世界宗教与文化专业博士,本文发表于《新西部》2009年02期)【参考文献】

  [1] 马加力.印度宗教问题[J].国际资料信息,2002,(5).

  [2] 朱明忠.恒河沐浴——印度教概览[M].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

  [3]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版),人民出版社,(2).

  [4] 朱明忠.论印度教的特点及在印度社会发展中的作用[J].当代亚太,2000,(7).

  [5] 尼赫鲁.印度的发现[M],世界知识出版社,1956.

  [6] 糜文开.印度文化的要领及其对我国的影响[A].印度文化十八篇[C].台湾:东大图书公司印行,1997.

  [7] 苑一博.解读印度宗教的多种崇拜的特点[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3,(3).

  [8] [美]L.M.霍普夫(张云钢等译).世界宗教[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1.

  [9] 黄心川.世界十大宗教[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

  [10] 金克木.文化的解说[M].三联书店,1988.

你可能感兴趣的:

  • 湿婆往世书的故事
  •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 印度教的大宝森节Thaipusam
  • 净空法师 2012
  • 薄伽梵歌 13-15章节
  • 印度大壶节——圣人、苦行者的欢聚时光
  • 印度教概况